日本年輕人也開始用“倍速”觀看視頻了?
日本NHK綜合頻道3月22日播出的紀錄片《Professional工作的流派 庵野秀明特別節目》中,動畫《EVA》的總導演庵野秀明如是說。
▲ “當代觀眾很少會喜歡被謎題環繞的作品。”
如果說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EVA》,是依靠營造“難解的謎題”式的神秘感獲得了時代關注,同時實現了動畫作品前所未有的深度,那么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庵野秀明為了讓觀眾能更直觀地認知宣告這部作品完結的動畫電影《新·福音戰士劇場版:終》,而放棄了這種神秘感,接受了紀錄片導演的采訪。除了《EVA》成名前后對這部作品的不同認知環境,庵野秀明的戰略變化與這個時代也不無關系。
▲ B站推出“長按倍速播放”功能。
近年來,人們觀看視頻的習慣和環境不斷變化。視頻網站Youtube從2017年開始在APP端啟用倍速播放功能,Netflix也自2019年10月起在移動端試驗性地導入播放速度調整功能。如今,重慶動畫公司和主流視頻網站大都開始支持1.5倍速播放,B站也在今年5月推出“長按倍速播放”功能,強化了用戶對視頻播放速度的掌控。與此同時,許多視頻網站逐步實裝“快進10秒、快退10秒”功能。如果說為了再聽一遍臺詞而“快退10秒”還算人之常情,那當代許多觀眾面對第一次觀看的影像作品就頻繁使用“快進10秒”和“1.5倍速”觀看,是為了什么呢?
▲ 《<鬼滅之刃>熱潮背后發展的倍速播放、邊做邊看、短篇化 長篇作品成功的條件是?》。圖片:《AREA》2021年1月18日號刊
日本雜志《AREA》2021年1月18日號刊,登載了一篇題為《〈鬼滅之刃〉熱潮背后發展的倍速播放、邊做邊看、短篇化 長篇作品成功的條件是?》的文章。文章中,一位37歲的男性解釋了自己不再用通常速度看電影的原因:“我會選擇倍速播放,來跳過沒有對話的場景和風景描寫,對我來說電影只是某個瞬間的娛樂而已。”另一名48歲的女性描述了自己觀看韓劇《愛的迫降》的體驗:“我對與主人公無關的劇情沒有興趣,所以沒有主人公的場景我都快進著看。”
視頻網站的倍速播放和快進等功能成為標配,而當代的一些觀眾在觀影時,會選擇倍速播放、跳過部分自己不關注的內容——這與以庵野秀明為代表的影視制作者們漸漸“放棄難解的影像語言表現,轉用更直白展現主題的粗暴手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影視作品供大于求
前文中《AREA》提到的采訪對象并不是個例。當代觀眾用1.5倍速快播、或頻繁用快進跳過部分場景來“刷視頻”的行為,重慶影視公司無論在日本還是國內,都常見于各年齡層的觀眾。他們這樣做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從頭到尾勻速看完太“費時”。而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有三個背景要素。
首要因素,是可供選擇的作品實在太多,當代觀眾生活在一個能以史上最低價格消費最多影像作品的時代。十幾年前,還沒有片源豐富的視頻網站,人們主要通過DVD來觀看影像作品。那時的日本,租借一張DVD就要300日元/天(約合18人民幣/天),敢于花費大量金錢在影像作品上的,只有核心電影迷和動畫粉絲。如今,網飛、Amazon Prime等訂閱型視頻網站每月僅收取數百至千余日元費用,就可以無限量觀看,加上不計其數的網絡新媒體和免費視頻網站,人們可以以低廉的價格從海量作品中進行選擇。
由于國內觀眾依靠字幕組和“科學上網”實現的“免費”資源獲取早已成為“傳統”,選擇的豐富性較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可選項增多,人氣作品也不斷涌現,當動輒上千話的“民工動畫”、多達20余部電影構成的漫威宇宙迅速占據人們的休閑時間后,幾乎沒有人能輕易補完所有想看的番。過去的一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娛樂活動都轉移到線上進行,也使這種影像作品的泛濫進一步加速。
其實,影像作品只是瓜分當代用戶可分配時間的媒體之一。任何媒體形式都會參與這種“競爭”,影像媒體的競爭對手甚至可以是推特、Instagram、微博、微信。社交網絡飛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焦慮,生活在當下的人們為了跟上此起彼伏的話題,突然多出許多必須觀看的作品和必須刷的SNS,如果時間不夠用,他們就只能選擇倍速播放和快進。在日本,“以倍速觀看預約錄制的電視節目”、“大體掌握內容,細節靠維基百科補完”已成為年輕人參與到作品相關話題時的基本操作。
更有甚者,各大視頻網站上還充斥著將電影、番劇的故事劇情壓縮到5分鐘左右的介紹視頻,并獲得大量關注和播放。曾經將名著概括到能五分鐘讀完的短文邏輯,或是用“速讀”快速吸收知識的技巧,就這樣轉到了影視作品上。
受“人際關系”和“個性”的壓力追求“時間效率”
隨著越來越多的作品擠壓著人們越來越少的時間,“追求時間效率”成為這種現象背后的第二個要素。其中,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正是這類爭分奪秒的主體人群。
日本廣告代理店博報堂DY媒體環境研究所的森永真弓經常有機會通過大學課程和就業活動接觸當代日本大學生。重慶3D動畫公司從過往的經驗中,森永發現,隨著日本進入“以讀空氣和共鳴的方式維護良好氛圍和與同齡人的橫向關系”的時代,能參與到同齡人話題中的重要性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于是,如果一個年輕人在LINE(類似微信的社交軟件)群組接觸到、或被朋友安利某部作品后,個人的喜好和興趣就不再是觀看作品的唯一理由,許多時候,可能是為了維持良好的社交關系去看。此時,一種對于作品的“共感強制力”就成了年輕人參與各種社交群體的副產物,作品儼然成了這些年輕人的“交流工具”。于是,為了維護多樣的人際關系,在重視讀空氣的當代日本“生存”下去,年輕人就不得不接觸各種作品。相應的,能快速實現該目標的“生存戰略”,就是倍速播放和快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