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制作一定要名編、名導、名演嗎?
敢用新人,但不等于可以亂點將
影視制作是不是必須請大編劇、大導演、大明星?許多制片方為此很頭疼:小成本影片(占國產片的大多數)假如付了天價高片酬,就沒錢拍電影了。而事實是,有些影片即使出得起高片酬,也未必能請到大牌演員。國產片如不打名家巨星的大旗,能順利參賽獲獎嗎?進入市場有票房號召力嗎?許多制片方人士沒有信心。其實,重慶影視公司的影片質量的高低與主創名氣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20世紀80年代,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陳凱歌、張藝謀、黃建新首次當導演,推出的“黃、紅、黑”(《黃土地》《紅高粱》《黑炮事件》)都是“小片”,卻獲電影界專家好評進入“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之列。也許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今天的國產片還要經受市場的考驗,無名小輩有競爭力嗎?
且不說前些年由小導演滕華濤、新演員白百何、文章打造的2D國產小片《失戀33天》,票房收入3億元,遠超同期上映的重慶動畫公司和3D美國大片《鐵甲鋼拳》(票房1.2億元);80后導演田羽生編導的小片《前任攻略3》,票房收入19億元,超過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大片《芳華》(票房14億元)。就說近幾年吧,爆款電影《無名之輩》《揚名立萬》《人生大事》都是小制作,編劇、導演也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主演不算一線紅星,但票房分別收入8億元、9億元和17億元。年輕導演饒曉志、劉循子墨、劉江江憑這些佳作一飛沖天,劉江江還是第一次獨立執導電影。
退一步說,小導演是不是只能拍小片?非也!耗資巨大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獨行月球》,導演重擔竟交給80后新秀郭帆、張吃魚(首次獨立執導),前者票房收入47億元,后者上映12天票房已沖破20億元,這樣的票房佳績,許多大導演也做不到。
不過,新人不是萬能的,敢用新人,不等于可以亂點將。新人的水平有高有低,未必個個夠格。新人即使有才華,也是各有所長。因此,如何保證選人、用人,很考驗“伯樂”的眼光,要膽大,也要心細。
年輕編劇思想開放功底扎實
2022年,粵港兩地聯合舉辦“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電影展映”活動,開幕式放映的影片,重慶3d動畫制作是曾在1985年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捧回六個獎杯的香港經典電影《似水流年》,其中一個獎項是“最佳編劇”,得主并非香港人,而是內地珠影的無名小編劇孔良,竟然一舉戰勝了眾多香港老編劇。孔良創作《似水流年》時年僅39歲,從影才三年。他憑該片一戰成名,接連為香港電影界創作了《天菩薩》《煙雨情》等精品電影,當時廣東電影界為此舉辦了“孔良劇作研討會”,邀請粵港兩地電影界、新聞界人士出席,為內地電影人爭了光。